今年最想推荐的一本书
缘起
今天这篇文章,源头要追溯到七年前。
2014 年初,大二的我在刷着朋友圈,看到一篇不错的文章点进去,对作者的观点很是赞同。再一看名字——“奴隶社会”,这个名字真是贼有震撼力,吓得我差点没敢关注。但看了看为数不多的其它文章,也都写得特别好,而且作者们都是各行各业的大拿。在那个公众号刚起步的时代,这些信息和观点都是罕见又有趣的,我想这是挖到宝藏了, 赶紧关注。
那时候的奴隶社会刚开始运营,还不算个“大公号”,读者们都在一个群里,群名叫“日不落”,因为读者们居住在世界各地,也算一个小小的“日不落帝国”。还是个小朋友的我在群里认识了华章哥和一诺姐。当时华章哥搞了个写作实验,欢迎大家写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给奴隶社会投稿。彼时的我虽然已经很久没用中文写作,但觉得机会宝贵,就写了一篇关于如何在人际交往中找到“贵人”的文章,没想到还真的被发表了。这次小小的尝试,成了我开启中文写作的契机。
14年我的第一篇文章,年代感扑面而来
后来毕业前我选择申请麦肯锡,也是受了一诺的影响。她写过,麦肯锡招的人,都是“现实的理想主义者”——他们有理想,对自己有高的要求,对生命的意义不停止思考;他们“心比天高”,生活在真实的世界,却总不忘抬头看看远方;他们心怀天下,总希望自己有限的生命里能够给这世界留下点印记。
当时大四的我刚收到麦肯锡洛杉矶办公室的 offer,立马发信息给华章哥报喜。一诺说,写篇文章分享下经验吧。文章最后我给自己刚刚诞生的公众号“李奕在哪儿”打了个广告,那时我的小公众号一篇文章都没有,空空如也。结果奴隶社会把我的故事一发,我一觉醒来发现公众号突然有了2000多个读者!可以说没有一诺当时的鼓励,就没有我的公众号,也不会有后来的坚持分享,和许多从线上读者到线下朋友的奇妙缘分。
这些年,我一直远程关注着一诺的动向。公众号“奴隶社会”的读者从刚刚装满一个微信群,发展到百万粉丝和高质量的线上APP社群;因为发愁孩子的教育,一诺和华章居然真的从零开始打造了一土学校,在国内实践创新教育理念;她离开麦肯锡,加入了盖茨基金会担任首席代表,连接中国和世界... 每段经历都是让人赞叹的。
但我最喜欢的一诺的文章,不是那些光鲜亮丽的职场经历,而是写有时鸡毛一地的生活,和自我发现路上的挣扎和不易。我记得她写自己的妈妈,80年代在济南化工厂工作,从零开始自学德语,夜以继日拼命学习,获得了去德国进修的机会,后来做到了千人工厂的总工程师。一诺的姥姥成长在女孩子不能读书的年代,却自己偷偷跑去上课,学会了写字,九十多岁的年纪还在坚持画国画。她写带娃,并没有什么职场家庭的完美平衡,而是和孩子一起成长,甚至也有招架不住,趴下来哭一场的时刻。
这样的人,真实而充满生命力和创造力,你希望活在他们的朋友圈里,会好奇他们的下一步会去哪。
半年前,一诺给我发来她的新书试读。书名叫《力量从哪里来》,副标题“面对每一个不敢”。我翻看目录,发现这本书里浓墨重彩描绘的,不是光鲜亮丽的成功,而是许多有些“不堪”的恐惧。
异国他乡,不敢开口
初入职场,不敢发声
面对家庭,不敢生娃
面对生活,不敢臣服
这一个个“不敢”,写的不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吗?
书中的插画很可爱,都是一诺自己画的
一诺写道,大部分人认识她的“外在标签” —— 麦肯锡合伙人,四年生三娃,盖茨基金会,一土学校,奴隶社会。但标签化的经历是表面的,是充满各种偶然条件的。外在可见的标签是“果”,而她希望能写出些许的“因”。“因”是有共性的,是我们每一个人在被无力感包围时,都可以找到的力量源泉。
我深以为然。
当我们向内探索时,一个常见的练习是回顾人生的转折点和“高光时刻”。大学的时候,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在大二的时候在新生开学典礼上演讲(完整故事在这里)克服了我多年来对公开演讲的恐惧。
我又回顾了这些年来对我影响深刻的时刻和决定,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:我面对了自己内心的恐惧。比起那些外在可见的转折点,内心的转折更重要。克服“不敢”后,我意识到,原来这件事我也可以做到,世界豁然开朗。
去年疫情期间,我加入了肯尼亚政府的疫情应急小组,需要协调肯尼亚政府部门和各大国际机构的主要负责人,一起开会讨论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和解决方案。我之前并没有服务政府的经验,相比很多大公司内部的董事会,这种外交级别的会议组织起来难度要大不少。第一次主持这样级别的会议,我不是没有紧张,还特意跟项目的合伙人说,需要他必要的时候帮我撑场子,就怕自己说错话。说实话,第一次会议我做的一般,感觉发言太长也没找到重点,但至少做了,克服了第一次尝试的“不敢”,再通过一次次复盘,每次都做得更好一些,慢慢得到了客户的认可。这个项目成了我在肯尼亚期间成长最快的项目,让我快速了解到了政府和国际机构的工作方式和不足之处,也坚定了我创业的决心。
加入农场工作后,我需要了解市场的销售情况。我的肯尼亚合伙人当时对我没有什么信心,觉得我一个外国人,不大可能真的半夜押车去菜市场,和卖菜的本地大妈们济济一堂。说实话我自己心里也有点打鼓,之前打交道的本地人都是高级官员或商业精英,从庙堂之上到菜市场的江湖,跨度不可谓不大。但我还是硬着头皮上了。现在的我学会了怎么开车去拥挤的菜市场,怎么和菜场的城管和包租公婆打交道,怎么讨价还价。这一切,都始于在意识到“不敢”的瞬间决定,试一下吧。
从不敢到敢,从恐惧到勇气,人生里每一扇大门都是这样被打开的。
你上一次克服“不敢”是什么时候呢?
真实自有千钧之力
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深刻印象,是真实。一诺之所以让人觉得亲近,是因为她从来不介意分享那些生活中真实的一地鸡毛。
下面是一些片段的摘录。
我一直觉得在网上找偶像,很容易把偶像“神化”,因为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人生活中美好,经过修饰的一部分。而一诺不加修饰地写出生活中的“低谷时刻”,让我们意识到,“女神”也有烦恼,有不敢,离我们并不是那么遥远。
就像一诺在书的开篇里说的,
一诺素颜出镜介绍新书的视频,也是一种真实
力量源于内心
最后分享一张来自农场的照片。
三月份的小团队已经逐渐成长为了更大的集体。我也在这个过程中,克服了一个个的“不敢”,做了很多以前想都没想过的事。原来多数的决定都不是“能不能”,而是“敢不敢”。答案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。
这是一本我想推荐给自己的家人和好友的书,是一本读完后会找到勇气,而且想放在枕边,时常复习的书。
所以,我也推荐你去书中寻找那道光。